說實話,香港在我的之前印象裡一直是充滿了新式建築、經濟發達、商品繁多價格實惠的城市。除了滿眼充斥著靈魂的繁體字,我找不到這座城市令人讓人神往的古老一面。
今年三月,flickr的blog上展示了香港永利街的風情。
http://blog.flickr.net/zh/2010/03/16/%E6%B0%B8%E5%88%A9%E8%A1%97/
看到圖片的一瞬間,想要馬上奔去香港的熱血沸騰了身體。
錯的是我對這座城市瞭解的太少。查閱相關文化背景,才發現縱然這座城市被英國文化浸染了百年,但絕不枉中國傳統文化的千年熏陶。
永利街理所當然地在這次行程中被定為了必去地點。
從中環碼頭下船,新巴4X坐6站到達荷李活華庭,皇后大道中。沿著近乎垂直的山路一直往上爬,高樓與矮房交互參差,從狹窄的縫隙中迸發出面向陽光的盡情呼吸。
香港人傳統的一面在他們對神明的信奉。
到港的第一天,懷揣著敬仰之心,去參觀了香港歷史博物館。礙於時間有限,只能對香港歷史做個大致瞭解。當地人信奉的神明跟廣東人眼中的“北方”地區不太一樣。內容大致一樣,但神明的外貌會有所分別。
祭祀,也是香港當地仍可看到的民俗節慶。
堆積成塔的饅頭,密密麻麻數不清。這裡似乎很喜歡高大的事物。“饅頭塔”是,紙扎的神明像亦是如此。
唯獨那座廟宇,隱匿在高樓大山間,別有風情。
拾級而上,已經開始有些喘。望台階兩側盡是居民住戶,不由會為他們擔心,老人、小童出門回家方便嗎?而且香港處於雨水還算豐富的熱帶季風區,雖說不存在結冰打滑的顧慮,雨天路滑也確實會讓人為出行安全捏一把汗。
永利街的開始隱藏在一個不起眼的過道處,它窄得讓你完全想像不到這會是一條街道的一端,更像私家庭院的一段,我差點錯過。
非常安靜!
不出100米的小街,一半是從上面延伸下來的高牆,一半是破舊的住宅。










看上去保育人士還是沒能從政府規劃的鐵蹄下把這條老街保護下來,居民們白底紅字的抗議標語跟民權捍衛者的無奈致函,包紮住這條老街的傷痕,卻止不住時代變遷下老街的痛。
而在與之垂直的上坡路上,一切的文明都被完好無缺地保護起來,只因為這條路被賦予了某種特殊地意義.......
PR
COMMENT